谦谦君子,温润如玉。
厚重的深绿,自然而然就会让人觉得安全、踏实,玉比君子,总相宜。
这枚葫芦,总觉得跟玉一样厚重温润,特别版本,特别喜欢,也因此包上特别的厚封背厚金壳!
葫芦,龙婆术师傅。
鉴别的方法:
1,看器型,龙婆术师傅有且仅有的唯一一期葫芦,除了特殊版本琥珀色版本,模具都是统一,其它各种颜色的葫芦,全部都是上下对等的器型,一大一小,肯定就不对了。
2,看用料,龙婆术师傅的这期葫芦,用料为特殊的日式塑料,距今6、70年,所以一般葫芦的表皮会出现一些风化的痕迹,有些经过盘玩,也会出现很富有层次的油脂感或者玉化的特性。那些看起来很新,闻起来有明显塑料味的葫芦,就不用考虑了。
3,看照片,葫芦底部内嵌有一张龙婆术师傅的黑白照片,照片越清晰价值则越高。
龙婆术,泰国九大圣僧之一,禅定宗师,又是法身禅定法门的创始人,其下弟子遍布世界各地,更是白榄佛的创造者。本文由好佛牌整理,转载请注明。
龙婆术于佛历2427年出生在泰国西部地区的苏喷布利府,家中是经营米粮生意的,日子还过得去。
龙婆术住家离当地寺庙非常近,所以小时候经常跑到寺庙听经,慢慢的就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;龙婆术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,对这些经文及佛法的知识有着独到地理解,所以记的非常快,随之就索性前往寺庙学校上课了。
在龙婆术14岁时,其父亲不幸去世,随之龙婆术才回到家中并帮忙照看米粮生意,就这样度过了5个年头;19岁时,龙婆术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:“人为什么要不断辛苦工作?不断为金钱而工作?没有人可以抗力死亡,死后人间一切皆成化影”想到这里,龙婆术决定自此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佛祖,并希望通过佛祖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,他在佛祖的佛像前上香祈愿,决意皈依佛门、寻求佛法真谛,并永不还俗、终生为僧。
届时,为了能够让家人安顿下来,龙婆术非常努力地工作了3年时间,把自己做生意赚到的钱给了母亲;并在佛历2449年正式剃度为僧,在瓦爽铁良寺由龙婆尼师傅为其主持剃度仪式。
龙婆术出家之后,在剃度的寺庙修行了一年时间,然后前往曼谷地区的五所佛寺学习佛教的知识,其中包括泰国著名瓦素塔佛寺;在修行达到一个阶段后,还去了曼谷当地的瓦比结冠教导过一些年轻的僧人学习佛法,并在曼谷当地宣传佛法的精髓。
之后苦行时路过一所破旧的老庙,看到寺庙的衰败后,龙婆术决心为寺庙修缮简陋的内堂以及兴建新的佛像,后来龙婆术还在寺庙内教导善信及弟子如何坐禅以及如何悟佛,就这样一所简陋的小庙在龙婆术的管理下变得香火旺盛,善信越来越多,这也让当地的镇长产生了妒忌之心,因不满龙婆术拥有如此之多善信,导致其它寺庙变得很冷清,镇长专门前往寺庙向住持师傅投诉龙婆术,无奈之下龙婆术离开了,并回到了家乡的瓦爽铁良寺继续修行。
回到家乡以后,龙婆术积极地组织善信活动,在当地兴建学校,开设佛学班及禅坐班,教导善信学习佛学知识;当时有些信众对高僧的法力有所怀疑,便试探性问大师:当日是否有人来捐款建寺?龙婆术闭上双眼沉思片刻后就说到:会有人来捐款建造禅舍;众人等待之下,结果正是大师所说,真的有好心人来捐款;龙婆术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尊敬,加上后来的其亲制佛牌的诸多神迹,龙婆术的名字慢慢地传遍了整个东南亚,很多外国人都会特意前往白揽寺求见龙婆术大师,更是有不少的僧人弟子前来向大师学习禅坐与佛理。本文由好佛牌整理,转载请注明。
龙婆术2500吸财小葫芦,是师傅唯一两款冠兰圣物之一!是委托日本信众去日本专门订制的,材质全部为日式塑料。在日制作完毕后运回泰国由龙婆术亲自加持!吸财葫芦高2厘米、身宽1.4厘米、口宽0.6厘米。
并且每尊葫芦内嵌一张龙婆术的黑白全身照!具体制作数量没有统计数据,其功效主要是招财、吸财与人缘!2500吸财葫芦颜色繁多,常见的有象牙白、纯白、橘红、酒红、黄色、深绿等!最稀有的就是琥珀色,体型比其他葫芦小一圈,除此以外还有两款稀有颜色,即浅粉色与翠绿色。因这两款颜色不是批量生产,所以数量稀有,也被称为传说中的颜色!龙婆术只加持2500年这一批葫芦,而寺庙后期多次批量复制这经典圣物!2500年小葫芦主要依据外形与材质来进行鉴定!
首先,2500小葫芦上下两节尺寸完全相同,口呈喇叭口状。而寺庙后期制作葫芦上节尺寸明显窄于下节!此外,材质因选用日式塑料且年代久远,故外观颜色有油污感,表面有风化纹。而后期复刻版表面光滑透亮。
最后,葫芦内照片为师傅黑白全身照,并未有其他的样式!据记载,在60年前的2500年,也是当年制作此批葫芦的时候,正值泰国与日本两国佛教交流的鼎盛时期,两国僧王团之间交流频繁。并且在当年,龙婆术师傅与白榄庙在日本也极负盛名,就连日本僧王也曾到白榄庙访问交流。所以此批葫芦在日本也有发行,并且很多被寺庙的僧侣或信徒保存收藏,深受日本信众的欢迎
回向文
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。本文由好佛牌整理,转载请注明。:324
随机文章: